学院路北 | 玉泉路 | 北太平庄 | 清河 | 苏州街 | 西北旺 | 恩济里 | 万柳 | 牡丹园 | 万寿寺 | 航天桥 | 白石桥 | 世纪城 | 肖家河 | 西八里庄 | 清华大学 | 人民大学 | 西山 | 万寿路 | 上庄 | 马甸 | 北京大学 | 五彩城 | 二里庄 | 四季青 | 定慧寺 | 军博 | 永定路 | 中关村 | 五路居 | 增光路 | 香山 | 学院路 | 大钟寺 | 交通大学 | 联想桥 | 安慧桥 | 田村 | 紫竹桥 | 知春路 | 马连洼 | 花园桥 | 蓟门桥 | 金沟河 | 皂君庙 | 五道口 | 车道沟 | 万泉河 | 五棵松 | 双榆树 | 明光桥 | 上地 | 甘家口 | 厂洼 | 北洼路 | 西二旗 | 公主坟 | 温泉 | 北航 | 安宁庄 | 西三旗 | 西苑 | 苏州桥 | 魏公村 | 小西天 |
海淀区大钟寺简介
大钟寺原名觉生寺。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路联想桥北侧,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。
大钟寺本为皇家佛教寺庙,于1985年辟为古钟博物馆,馆内展示中、外古代钟铃共400多件。
大钟寺在1996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正式成为受国家保护的古迹。
历史沿革
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由雍正帝下旨敕建,到雍正十二年(1734年)冬天正式获赐名觉生寺,现时觉生寺山门的“敕建觉生寺”匾额乃由雍正帝御笔手书。根据雍正帝在雍正十二年(1734年)所立的《敕建觉生寺碑文》记载,雍正帝选址西直门外曾家庄(今海淀区内)建寺,乃在于该处高朗干爽,林木佳茂,而且“右隔尘市之嚣,左绕山川之胜”,适宜用作“寂静清修之地”。该碑文又记载,雍正帝有云“以无觉之觉,觉不生之生,所谓觉生也”,是故雍正帝为寺庙取名觉生寺,希望借佛寺“振其大觉之道,达夫正觉之旨”。
觉生寺最初为皇家佛教寺庙,到乾隆八年(1743年),乾隆帝将位于万寿寺的永乐大钟移到觉生寺,故觉生寺又被俗称为“大钟寺”。乾隆帝在位期间,曾多次亲赴觉生寺祈雨,至乾隆五十二年(1787年)更下令辟觉生寺为祈雨场所之一,此后祈雨活动一至持续至清末。
大钟寺曾在1957年10月28日被北京市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后来文化大革命完结后,大钟寺寺内建筑凄凉破败,极需维护,北京市政府遂于1980年2月批准成立大钟寺文物保管所,后又于1984年11月批准成立大钟寺古钟博物馆,开始对全寺展开修缮工程,终于在1985年10月正式开放,并举行了建馆典礼。
在1996年,觉生寺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现时大钟寺虽已改成博物馆,但每年农历正月也会举行昔日的庙会。